Fish Discover Water Last
西方有句谚语,叫“Fish Discover Water Last”,字面翻译是说,鱼自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水里,所以它究其一生大概都无法意识到水的存在,所以相较于其他人,鱼才是最后发现或意识到水的存在的那一个。大概,这和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表达的是相似的意思,换到第三方的角度,也可以用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来组来做类比。
这是我读《Influencer(影响力者)》这本书读到的,书中谈到这句谚语的时候是在说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。文化这个概念很大,如果要说文化如何落实到每个单独的个体头上,恐怕就要从每个人的原生家庭、以及他所处的各种环境、接触到的各类的人说起,简单说来,就是他过的怎样的生活,就大概能判断他的初始行为习惯来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我想我自己的成长“血泪史”,大概也是一部我的斗争史。很多时候,妥协的原因有两个。
第一个是因为自己认知的局限性,就像我之前说过的,我自认自己成熟起来的有些晚,有些事,有些道理,心里懂,但往往缺乏实践,很多人生的经验,如果没有运气好到有前人的指引,那么一条路只能是自己去经历,去走很多弯路,去不断的莫怕滚打尝试,所以当面对N多种理由的时候,我往往会败倒在强势的一方,而很多时候,我明明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选择,但就像着了魔似的,却做了不想要的决定。自己缺乏这样坚毅的勇气,也没有事前用脑子去想,大概只能自己忍受这些痛苦的后果。
第二个原因,还在于没有底线的妥协,似乎心软一直是一个我无法绕过的魔咒,后来在想,我这到底是真的所谓的心软,还是因为潜意识里的胆小。记得小时候,犯点错最通常的惩罚是跪搓衣板,还记得一个人悠悠地跪在墙边的凄凉景象,内心的委屈,却无处安放,只能安静地在那,在脑子里使劲地想。大概,大声的责骂或者鞭打应该也比这样好,看似文明的惩罚,实则是一种冷暴力,而且事后也并不会教以正确的方式。大概,每一个被如此对待的幼小心灵,在以后的岁月里,都是不太会敢做离经叛道的事情,因为被这样冷落过。
我想,大概是从那些经历里,只在脑海里咀嚼委屈,而无处发泄。现在向来,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。
这些原因,已然在潜意识里形成了我这样的性格,性格过于温良,并不是真的脾气好,而是一种被压迫到不敢发出声音,不敢提出自己独有的异议。因为不确定,不自信,也因为心里不敢。
这一些原因,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慢慢开始觉悟,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以及心态,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改变的,说到底缺少实际经验(不管是自己的,还是身边别人的)做支撑,也缺少鼓励和安慰,很多是偶,明明自己的是受害者,是弱者,却还要被指着鼻梁说不是。
宝宝心里苦,可宝宝又能向谁去倾述。
当我开始慢慢意识到问题的根源的时候,也恰好看到了这句谚语,感触颇深。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的真实写照。
而且,这大概也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,我相信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。区别在于,顺从或叛逆的程度不一样而已。后来想想,自己又是为了什么在那儿拼哟,也许顺从一下也并不是全是坏事,也许生活会更加容易一些。
我便是那条鱼,从出出生起,便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的海洋,被这样的氛围和习惯影响,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,还一直以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。到最后,在走了很多挫折之后,才开始慢慢看到环绕在自己四周水,包裹自己的水。
我想,我以后对自己的子女一定不要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。以后我的家庭,便是他们的原生家庭,家庭之于每个人,应该是爱与引导,而不是控制和压迫,每个独立的个体,有权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,让他们去更广袤的空间,做更多的选择,而不是一味地留在自己思想的阴影里止步不前。
大概说的太笼统,表述太不够精细,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我的所有想法来。但最然鱼发现水的时间是晚了点,但好歹也是发现了,用我们的话就叫“亡羊补牢,犹未晚也”。经济学上说,那些已经付出去的成本,其实是沉没成本,对未来的决策没有任何的影响,所以以后再做考虑和打算的时候,也不应该再去考虑曾经的波折,曾经所遭受的不公与委屈。不是说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,另一个是现在么,不应该因为过去犯了很多错,而让现在和将来止步不前。
这想,这才是“Discover Water”的终极意义,而我也正是那条发现了水的“深蓝色的鱼”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